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详情
如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听听党派中央的声音→
来源: 百度新闻      时间:2023-09-08 21:00:06

编者按:

8月22日至24日,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京举行,围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协商议政。来听听党派中央的声音——

/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民革中央: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共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为实现这一目标,建议:

科学布局,统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发挥中央科技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点、线、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布局。一是围绕关键技术、关键器材、关键材料等“点”,加大中央财政投入力度,组织开展“揭榜挂帅”式的专项攻关,强化“里程碑”管理,加快攻关成果产出。二是围绕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产品、重大系统,统筹近期与中长期战略目标,强化规划引领和项目支撑,形成对国民经济主战场产业链供应链“线”的串联。三是坚持“全国一盘棋”,鼓励各地紧密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不同重点领域,打造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协同创新实现“面”的覆盖,提升体系化对抗风险能力和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提升科技创新供给。

强化支撑,着力推动人才资源提质扩容。一是在实干担当中育才用才。一体化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高校大力推进科教融合,通过有组织科研实践,培养锻炼一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支持他们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一批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二是用政策平台来引才聚才。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创新项目,持续构建适合我国实际的海外人才引进制度体系。

夯实基础,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支持体系。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发挥中央财政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基础前沿研究的经费比重,同时结合政策性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关键技术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构建多渠道并举的基础研究支撑体系。加快落实完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通过设置差异化税收抵扣优惠,鼓励企业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二是进一步完善基础研究支持和评价机制。按照基础研究规律规划项目周期,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增加非竞争性科研经费支持。探索建立依赖“小同行”和国际水平专家的项目评审机制,放宽评价周期,给科研人员创造潜心研究的环境。进一步深化“破四唯”,建立起由科学家主导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分类科技评价体系,形成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科技创新生态。

民建中央:

加快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发展

近年来,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为典型应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快速发展,产业生态进入发展快车道。在消费端,牵引数字内容领域的全新变革,有望塑造数字内容生产与交互新范式;在产业端,提供强大助推器,助力破解人工智能应用深水区的数据难题,持续拓展产业应用空间。迅猛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传播虚假信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数据安全等问题。

近日,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实行包容审慎和分类分级监管,明确了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总体要求,并提出了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具体措施等。为落实好办法要求,推动好创新发展,建议:

在前沿科技创新方面,秉持纯粹创新和长期研究精神。支持国内人工智能企业、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开展长周期的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持续创新积累,产生更多从0到1的颠覆式成果。

加大人工智能创新资金支持,营造更加优良的创新环境。我国引导国内投资机构对人工智能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保持投资耐心,继续加大投资支持,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同时,加强政府资金投入和政策引导,对于人工智能科创企业上市融资进行倾斜支持,营造更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包容创新的环境。

引导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向人工智能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借鉴成功经验,支持人才、资金、算力芯片等资源要素更好地向人工智能企业集聚,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国家实验室之间交流合作和资源对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方面的主体作用。

推进国内大模型落地应用。引导国内大模型企业和机构,不盲目追求模型参数竞赛,更多在应用创新上下功夫,把技术与应用体验进行更好整合,真正实现大模型落地。此外,底层大模型仍处于高速迭代阶段,国内大模型发展需要在更具有变革意义的大模型方向上前瞻布局。

关注人工智能应用带来的社会伦理治理问题。认真研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治理问题,更好地服务监管创新;坚持包容审慎监管理念,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相关行业的创新应用,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同时划定好监管红线底线,坚决遏制打击滋生的网络犯罪等行为。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09月07日 第04版)版面编辑:罗韦新媒体编辑:莫愁审核:周佳佳
标签: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